一、武術運動練習前的鬆身功法
1. 目的:心靜平和,運用意念導引內息,鬆活圓轉全身各部關節,帶動骨骼、肌肉、筋膜與韌帶,適度伸展收縮,準備練拳。
2. 作用:
(1)鬆關節術屬於運動前的動態熱身,能提高運動表現,預防運動傷害發生。
(2)可使關節周圍組織氣血循環良好,有助溫暖骨節放鬆肌肉,舒緩淤塞舊傷,減少運動引起的疼痛僵硬。
(3)鬆關節術,首重調心,養成內觀自省,排除負念,心無旁騖,卻除雜想,舒緩性情浮躁與精神壓力。
(4)鬆關節術,節奏要勻要緩,每組內外旋繞動作要確實,長久可讓內氣自我運行,逐漸修復體內陳年瘀積。
3. 作法:鬆活關節要連續30分鐘,可適時利用每日空檔,依身體需要施作。
功效:可提供身心適量元氣,補充日常活動過度耗損引起之不適。
環境:選擇空氣流通,明亮安靜空間,並可搭配輕鬆音樂。
4. 注意:
(1)關節不適:舊傷∕老化∕急性和過勞性傷害。
A.急性傷害:需休息,暫不適合施做。
B.過勞性傷害:全面暸解造成傷害原因,再評估後續合宜的運動方式。
(2)鬆關節如感到局部不適時,要放緩速度與節奏,並檢查是否因姿態不當等因素,調整修正,再觀察後續是否改善。
(3)鬆關節時不可強力硬做,會造成肌肉收縮,使關節韌帶拉傷。
(4)長期執行鬆關節運動,會有效改善僵力(拙力)。拳諺:僵力(拙力)不除,太極拳即無所成。
(5)武術運動要有避風如避箭的觀念,不可因體熱排汗而貪涼,易造成風邪趁虛入侵之病變。
(6)結束散功,可雙手搓熱掌心,用手指搓揉面容五官,再十指成梳,由前向後,左右按摩頭皮,最後再散腿。等二十分鐘後,宜喝溫熱開水有利排毒。
5. 關節:太極拳鬆身功法,除頸部關節外。另分為上肢三關節:肩、肘、腕關節 (包含掌、指關節運動),與下肢三關節:踝、膝、髖(包含活腰甩臂,足掌趾節運動)。
6. 鬆關節術與站樁功,皆為太極武術重要基礎功法,堅持鍛鍊,能有效提高身體柔韌性與肢體力量。
南武當山 道院拂曉 紫氣東來
1. 踝關節運動:
雙腳站立,實腳站定不動,虛腳橫向旁移。以虛腳大腳趾為中心,將踝關節旋轉繞圈360°,輕鬆環繞,帶動踝、膝、髖各肢節,內外旋繞環轉各十次,達微發熱程度為佳。
注意:
(1)虛腳旁移側開,距離不可太大,會使踝關節無法充分360°旋轉。
(2)踝關節旋轉繞圈要確實,而非腳尖左右搖晃。
2. 膝關節運動:
雙腳與肩同寬,平行站立,腳尖向前,重心沈落腳掌,目視前方。忌低頭、搖頭。
注意:
(1)雙膝微蹲,不要刻意蹲低。
(2)雙掌輕落於兩腿膝關節上,雙掌不可重壓在膝關節上。
(3)抱膝繞圈內旋與外旋各繞轉十次,慢慢旋繞轉圈。
(4)動作結束時,上身緩緩自然立起,要求頂頭懸,垂脊正身收臀,雙手順勢鬆垂於大腿上。
(5)起身時,不要快速直立站起。
3. 腰髖關節運動:
目視前方,身軀垂正(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成一垂線),雙掌貼敷後背腎俞穴位置。腰腹放鬆,分別以逆時針與順時針方向,輕鬆繞轉各十圈。
注意:
(1)腰腹繞轉周圈時,速度勻緩,不急不快不用力。
(2)此勢繞轉部位為腰腹,而非腰腹不動搖頭晃腦。
(3)此動作可以按摩三焦臟腑,疏通經絡,促進腸胃機能順暢,有利臟腑排毒。
4. 肩關節運動:
開立步,屈膝沉身,鬆腰落胯,鬆沉不憋氣。
(1)肩關節由前(後)往後(前),先以小圈幅度環繞夾脊,然後中圈幅度環繞夾脊,最後深度大圈環繞夾脊。
(2)繞肩夾時,要注意鬆臂垂肘,切勿聳肩架肘。
(3)肩夾關節為最難鬆開大關節,宜配合掄臂功法練習。
5. 肘關節:
兩臂向左右二側平舉,肩頭隨手臂重量自然放鬆下沈,肘尖順勢稍下垂,小臂掌指自然向外伸展。
(1)轉肘:掌心朝上(陽掌),小臂上曲90度,由外向內繞轉,如此反複十次。再反向:掌心向下(陰掌),小臂下垂90度,由內向外繞轉十次。
(2)此勢要求肘節為軸心,旋動小臂如同鐘錶之順時針與逆時針旋轉。
(3)兩肩要鬆沈,大臂要保持平舉,不可聳肩縮脖。
武漢 長春觀
6. 腕關節:兩臂向左右二側平舉,肩頭隨手臂重量自然放鬆下沈,肘尖順勢稍下垂,小臂掌指自然向外伸展。
(1)轉腕:腕關節坐腕形成立掌姿勢,由腕關節為圓心點,分別以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,各自立圓繞轉十圈。
(2)甩腕:兩臂轉向體前平舉,坐腕立掌,接著落大臂,小臂垂收於胸前,掌心相對,指尖朝上。小臂瞬間向前甩腕,雙掌指節同時向前方連續來回鬆彈抖放。要注意甩腕同時,身體中軸重心要落實原體位,不要前後位移。
A.甩腕可適量多做,練到體熱微發汗為佳。
B.膝節微彎,鬆腰坐胯,可避免血壓上逆。
C.低溫與氣血不足時,血液集中保護臟腑,常致手腳末梢冰冷,此立樁甩手抖腕功法,長期勤練,可有助氣血循環。
(3)黃金疊馬:兩腿立樁,腳尖向前,鬆腰坐胯。兩臂環抱於胸前(此勢為渾圓樁姿)。兩手腕節鬆開,手掌指節前後來回輕緩甩動,如同魚尾游水擺動。
A.此功法須由根起,由下而上,根起大地,透足心向上,腳→腿→胯→腰→身脊→臂→肘→腕→掌指,前後輕甩來回抖動,練至周身發熱,增強氣血運行。
B.此勢為手臂鬆關節術,回復氣血的動樁功法,凡有心血氣逆現象者,可多加練習。
7. 屈臂反轉
(1)鬆垂兩臂於體前,左臂外右臂內,反手十指交握,鬆垂靜候片刻,兩臂內旋外翻,連續十次;再右臂外左臂內,十指反交握,兩臂內旋外翻,連續十次。
A.注意:此勢不可硬做。肩臂淤滯者,要輕要緩,不可一次外翻到底,要順勢緩緩牽拉筋肌,逐漸向外反折,可避免拉傷手臂內側肌腱。
(2)波浪疊:十指交叉於胸前,先左肘在上,右肘在下,十指交扣相連,用最微小的力量對拉牽引,透過中間指節與腕節,使得右肘向上走,左肘向下沈落;然後再反向牽動,兩肘一上一下,十指相連,形成波浪狀,如此往復回疊十次。
A.此勢動作節奏快,僅為訓練肌肉骨節的運動;此勢動作節奏勻慢,可練習太極內功,以意行氣,以氣運身,用內在意識導引經絡,使氣血流暢周身。
B.此勢導引內功,牽引手臂內側三陰經:肺經、心包經、心經;手臂外側三陽經:大腸經、小腸經、三焦經。
8. 雲腰甩臂:雙腳開立步如樁姿,腳尖向前,目視前方,旋腰轉體甩臂,頭不可左右晃動。
(1)腰部左右雲轉10~20次,腰鬆開後,再由轉腰時甩動雙臂,一前一後相互同時拍打身體。
(2)雲腰甩臂時,體前手臂,掌心向內,體後手臂,掌心向外。
(3)甩臂拍擊身體時,先由下腹部,慢慢往上甩拍至肩頸部位,再由肩頸部位,慢慢往下甩臂拍擊至下腹部,如此往復數次。
(4)此勢要求身體中正,自然拍擊身軀,自可牽動內氣入裡,身架要求:收尾閭收下頷,依個人呼吸勻緩節奏,拍擊身軀,拍擊力大,要發聲吐氣,不可閉口憋氣。
9. 頸關節
輕微擺動頸椎,呼氣放鬆,分段節奏緩轉頸關節。
(1)先微量吸氣,再趁微呼息時,將頭頸關節依序向左旋放,可分3-4段的吸呼鬆放節奏,旋轉頭頸到底,再將頭頸慢慢依序回正;然後再依序向右、向後、向前,依序三個方向,完成相同的鬆頸旋轉動作。
(2)注意:此勢身體要保持垂脊中正,身軀不可俯仰傾斜。
(3)鬆頸關節需漸進水平轉向。旋轉頭頸時要輕要緩,如此反覆。
(4)若有眩暈耳鳴,身體不適,或頸椎有傷病者,暫不適合施做本勢。
Commentaires